2017级必修一《经济生活》单元综合检测
必修一期末复习练·单元质量评估(三) 收入与分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01.下图为2010~2014年上海市政府制定并实施的最低工资标准。
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由图可知,上海市政府此举旨在直接调节经济生活中的
A.生产活动 B.交换活动
C.分配活动 D.消费活动
【解析·C】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上海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是初次分配,故选C。
02.民营企业职工李某2014年年终获得老板给的1万元年终奖和9万元土地入股的分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这10万元都是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 ②这10万元都是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③其中的9万元是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的收入 ④都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C】本题考查分配方式的知识点。1万元年终奖是合法的劳动收入,9万元分红是凭借土地使用权入股获得的收入。故②③错误。本题选C项。
03.企业管理层与职工的薪酬差距过大,会使职工的薪酬满意度下降、工作积极性受挫,从而影响企业业绩。这表明
①薪酬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分配对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B】依靠技术进步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舍去①。企业分配不公,影响企业生产,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故选B项。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04.杭州、宁波等地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实行的“土地换股权”模式得到有关部门、专家肯定。“土地换股权”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村办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对该模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产生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②产生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③改变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 ④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D】“土地换股权”模式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属于按土地要素分配收入,有利于维护农民土地承办权益,①④正确,②错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农民通过承包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受益权,“土地换股权”模式下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③错误。
05.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就是福利经济学著名的“卡尔多改进”准则。下列措施符合该准则的有
①鼓励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②健全转移支付能力
③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专项贷款 ④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卡尔多改进”准则是说,改革的受益者应将自己的所得给受损者适当的补偿,这样社会变革才能进行,使整个社会收益最大化。根据这一准则,应健全转移支付能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才能畅通社会财富补偿机制,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与题意不符。
06.数据显示,国资委下属的央企负责人平均年薪在65万至70万之间,尤其是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畸高,与普通员工薪酬存在巨大鸿沟。消除“鸿沟”应做到
A.国民收入分配适当向个人倾斜 B.加强政府监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C.增加企业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D.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解析·B】材料中重点强调了央企负责人与普通员工在薪酬上的巨大差距,因此要消除这个鸿沟需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B项正确;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0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分配本质上是政府职能的体现,是政府对“市场失灵”的有效弥补。下列属于再分配调节的是
①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
②加强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管理,建立高管人员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
③上调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完善以人为本的税收制度
④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C】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再分配,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完善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加强高管薪酬管理,是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故排除①②。
08.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我国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6月,全国财政收入近11万亿元,同比增长8.3%,财政收入的增长
①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 ②源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取决于我国分配政策的调整 ④意味着我国企业税赋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A】③取决于我国分配政策的调整,“取决于”错误,经济发展水平才是影响财政收入的根本性因素,③说法错误。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企业税赋增加,如果国家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④表述不合理。所以选①和②。
09.我国的基尼系数(用于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从2008年的0.491降至2012年的0.474,仍高于0.40的国际普戒线。下列再分配领域中,能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的措施有
①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②对富人阶层征收财产遗产税
③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 ④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C】②④中的措施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且有利于缩小贫富收入差距,符合题意。①中措施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不合题意。③中措施会进一步拉大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不合题意。
10.打破收入分配改革十数年小步慢走的困局,还有赖于更具体、更有力的措施。读漫画《收入分配》启示我们
①改革税制增加社会各阶层收入
②逐步增加社会公共物品的供给
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④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D】漫画反映了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这告诉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故选③。④为初次分配中实现公平的措施,入选。①②与题意无关。
11.经济学家迈克尔·帕金提出来的“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
①国家增发国债,加大财政补贴 ②降低税率,提高征税起征点
③国家增发纸币,加快货币流通 ④降低利率,降低居民储蓄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依据材料,扩张性财政政策具有“挤进效应”,①②均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符合题意。③④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不符合题意。
12.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基本手段之一。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国家运用财政政策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调节收入和财产分配的税收措施 ②调整经济结构的税收优惠措施
③增加或减少社会福利开支 ④增加或减少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③④体现财政支出政策,与题意不符。
13.右图表明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的特征
B.经济发展水平对税收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C.税率处于最高点时,国家的财政收入最多
D.保持适当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
【解析·D】图表反映合理的税率可以增加税收收入,这启示我们保持适当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故答案选D项。
14.为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自2014年上半年起,我国将对资源税进行改革:由按使用资源的数量征税改为按资源的价格征税。这一改革
①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③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④与结构性减税矛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由按使用资源的数量征税改为按资源的价格征税,意味着稀缺资源税赋加重,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发挥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①②正确。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③错误。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因此,对资源税进行改革与结构性减税并不矛盾,④错误。
15.下面漫画中纳税人的行为属于
A.偷税 B.骗税 C.欠税 D.抗税
【解析·B】漫画中的纳税人装残疾以骗取国家税收优惠,属于违反税法的骗税行为,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6.某市2012~2014年经济数据统计表
内容 年份 |
国内生产 总值(亿元) |
财政一般 预算收入 (亿元) |
城镇居民 人均可支配 收入(元) |
农村居民 人均纯 收入(元) |
2012 |
608 |
20.56 |
23370 |
9310 |
2013 |
670 |
24.26 |
26700 |
10940 |
2014 |
690 |
28.09 |
29974 |
12653 |
注:①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 95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 896元。②据央视调查统计,收入水平是影响人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解读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根据材料,运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促进公平惠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答案】(1)某市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该市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的幸福感较强,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说明该市城乡发展不平衡。(8分)
(2)①生产决定分配。加快该市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3分)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3分)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分)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发挥财政在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中的作用,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3分)
17.材料一:2014年福建省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828.0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6%,同比增收397.67亿元,增长11.6%。在2014年福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达到81.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省级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244.76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29.3%,同比增收43.9亿元,增长21.9%。
材料二: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逐步增加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我国财政的重要作用。(12分)
【答案】(1)现象:福建财政收入不断增加,税收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最大。(4分)
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税收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4分)
(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分)材料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逐年增加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的生活,促进社会公平。(2分)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2分)材料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逐年增加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在发挥财政促进农村地区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2分)③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分)材料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逐年增加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可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发挥财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2分)
评论